当前位置在: 首页 > 通知公告
通知公告    
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|坚持文化引领 激活老城新生
发表时间:2023-04-14     阅读次数:     字体:【

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,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在我国城镇化发展接近成熟期时,需要对城市空间资源重新调整配置,使之更好满足人们的期望需求、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。在这个城市更新的过程中,势必涉及城市中的老城区、优秀建筑、工业遗存、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利用,不仅关系到城市文脉的延续发展,更体现出文明程度和治理水平。


绣花功夫留住记忆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“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”。2018年10月24日,总书记到广州考察时殷切嘱托,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,不急功近利,不大拆大建。要突出地方特色,注重人居环境改善,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,注重文明传承、文化延续,让城市留下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。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“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”。保护历史文化风貌,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一环。实践证明,在保护中活化利用才能真正让城市文脉得以延续发展。

文化和旅游部《“十四五”文化产业发展规划》提出,发掘城市文化资源,发展城市文化产业,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,打造历史底蕴厚重、时代特色鲜明、文化气息浓郁的人文城市。鼓励利用城市历史建筑、工业遗产、旧厂房、旧街区、旧仓库等存量空间发展文化产业,促进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,助力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。

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提出,今年将坚持“留改拆”并举、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,推动有特色、有历史记忆的厂房、商场、办公楼等既有建筑的有机更新和复合利用。

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,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城市更新取得了长足进展。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、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兴起、数字演艺中心和5G智慧剧场建设等,丰富了城市中文化和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。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新型城市文化空间,发展文化创意产业,培育文化产业园区和集聚区,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,推动了城市风貌提升和产业升级。打造城市文化和旅游品牌,大力推动旅游休闲街区及旅游休闲城市,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、试点城市,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,激发了城市夜间经济活力。但同时,城市缺乏鲜明的文化形象、城市文化资源转化率不高、城市发展文化创意驱动力不足等问题也日益显现。

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城市更新的灵魂。”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、教授刘士林认为,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不断增强,我国城市建设已从过去对西方崇拜的迷梦中醒来,用开放和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引当代城市规划设计“回家”,为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题和核心提供了广阔空间。针对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,刘士林认为,在这一阶段,以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,恰逢其时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,很多历史文化空间都得到了改造和提升,但由于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来带动,人气始终上不来。文旅产业既能吸纳就业、创造税收、提高本地居民收入,还能为老旧城市空间带来消费和活力,不仅实现了城市更新是为了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初衷,更能与其双向赋能,促进历史文化空间的产城融合与高质量发展。


延续文脉活化空间

文化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体包含城市文化遗产保护、文化资源开发、文化品牌打造、文化产品孵化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等。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、改造利用旧厂房、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,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;通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,保护古遗址、古建筑、近现代历史建筑,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,展现城市风貌。

上海的城市更新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:在20世纪80年代,是以解决居住条件为主的重建旧改;90年代,则是以发展经济为主的“推倒重建”模式,以发展商业经济和生产;在本世纪初,开始注重存量保存和维护;近10年以来,尤其在《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》2021年9月起施行后,上海确立了以有内涵的有机更新为中心的总体思路。这也是多数大城市的城市更新历程。

广州市荔湾区历时5年研究探索,确定了以保护历史文化为前提,对街区进行点穴式的微改造方案。区别于传统的大拆大建、“开膛破肚”式翻新,微改造是在维持现有建设格局不变前提下,通过局部拆建、功能置换、保留修缮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。通过微改造“修旧如旧、建新如故”的方式,荔湾区恢复了历史河涌,保护现存文物建筑、历史建筑及旧城风貌,延续城市文脉。

今年3月1日,《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》正式施行。《条例》明确了北京城市更新包括居住类、产业类等五大更新类型、12项更新内容,提出了北京城市更新的9个基本要求,强调科技驱动,突出高质量发展,强调“要牢记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,要坚持敬畏历史、敬畏文化、敬畏生态,要传承历史文脉,保护城市风貌,留住乡愁记忆”。

业内专家认为,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,城市更新经历了三个阶段:第一阶段注重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活化。例如北京的大栅栏、前门和成都的宽窄巷子等都是通过挖掘街区的文化历史,增强文化氛围、提炼文化元素,以此促进商业消费。第二个阶段伴随城市从传统工业城市向商业城市、文化城市转型,对旧厂房进行活化处理。如北京首钢园区在保留钢铁遗址、钢铁文化的前提下,更多地融入了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新业态。首钢园中既可以看到过去的生产车间、生产设备、冷却塔、锅炉等,也可以看到很多文化企业、文化展会、现场秀等,还有一些非常有文化内涵的消费空间,极具活力和生命力。第三个阶段是城市商场的更新,线下商场逐渐向文化深度体验空间转变。无论哪个阶段,文化产业都是促进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。


文化引领产业升级

随着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——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通过审批并下放至地方,建设人文城市成为城市更新的目标之一。这就要求把城市建设发展、老城区改造提升等同人文城市建设统一起来,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,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,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,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,推动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公共空间、公共设施、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,保留城市文化记忆,延续城市历史文脉,让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,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有历史记忆、文化脉络、地域风貌、民族特点的人文魅力空间。

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鸽牌电缆厂老旧厂房,曾废弃了10多年。经过近年来的改造,这里已蜕变成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、富有“地域特色、科技含量、经济效益、人文情怀”的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。各地将老旧厂房转型利用打造成文创园区的过程中,为市民百姓提供丰富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。

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教授祁述裕认为,文创园区在为市民服务上应该秉持开放的理念,文创园区不应该是自我封闭、内循环的场所,而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空间,应该热情接待八方来客,积极创造条件与市民互动。在为市民百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上,应该做到三个结合,即与居民生活结合,与社区结合,与城市发展结合。

在北京市朝阳区,2014年7月批复设立的首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,探索走出文化引领城市更新的新路子。作为北京历史上重要的工业基地、全国老旧厂房的重要聚集区和保护利用先行区,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通过推动工业厂房改造利用、传统商业设施升级、有形市场腾退转型等三种方式加快转型升级,实验区共转型升级51个特色文化产业园区,其中由存量空间转型升级的有47家,占园区总数的92.1%,在不新增建设用地的基础上,提升存量空间的利用效率,形成了文化引领城市更新的朝阳实践。其中,郎园、莱锦、懋隆等园区已成为全国老旧厂房“腾笼换鸟”的知名品牌园区。

同时,实验区鼓励园区开辟城市书房、美术馆、博物馆、文化中心等综合性公共服务空间,支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节、戏剧节、艺术展、读书会、产业沙龙等文化产业活动和公共文化活动,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供给。

城市更新是“经济工程”,更是“文化工程”。城市更新除了通过有形的建筑形态彰显城市现代风貌,更要倾注无形的人文精神内涵,把握城市的文化属性,打造高质量精神空间,以文化和旅游产业推动城市更新的进程,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获得幸福感、归属感。


(统稿:程晓刚,采写:连晓芳、张婧、裴秋菊、鲁娜)

2023年4月10日《中国文化报》

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

《坚持文化引领 激活老城新生》

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


 
上一篇:五部门印发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通知
下一篇:山里DOU是好风光启动“美好乡村等你来”乡村旅游数字提升行动

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文商旅与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   (cctrr.org.cn)©2022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
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裕民路18号北环中心1710   邮编:100088 Email:msc@cctrr.org.cn  

网站地图